工程科学学院师生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

发布日期:2021-10-14 浏览量:

近日,工程科学学院各党支部和班级充分利用安徽红色资源,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调研产学研基地、观看红色电影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师生“科教报国”理想信念。

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爱国主义

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苦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9月25日下午,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2020级硕士生党支部前往合肥蜀山烈士陵园开展“致敬英雄先烈,感恩幸福生活”主题党日活动。活动由党支部第一小组廖立睿等同志组织,党支部委员会协助开展。全体党员和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共38人参加了活动。

全体人员在“江淮英烈 永垂不朽”英雄纪念碑下默哀三分钟,以表达对革命先烈们的深切哀悼,铭记烈士们为解放国家和民族而不惜牺牲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活动中,党支部书记李东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在烈士纪念碑下对着党旗庄严宣誓。随后,全体人员分为两队,错峰参观安徽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的南北展馆。

本次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支部成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深化了“四史”学习。支部成员贾志昆同志活动后表示:“通过这次合肥蜀山烈士陵园的参观,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应该倍感珍惜,继续发扬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肩负起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

心怀“国之大者传承精神谱系

为进一步传承红色精神谱系、培养学子“红专并进”的精神品格,10月10日上午,近代力学系2021级博士班前往位于三河古镇的研学基地,开展”访研学基地,习精神谱系”主题活动。班主任郑志军老师和同学共3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大家首先参观了杨振宁旧居。同学们了解到了杨振宁先生从少年求学、青年获奖,到留校授教、回归故里的奋斗历程,也通过参观感悟到了杨振宁先生严谨治学、勤耕不辍的科研品格。今年恰逢杨振宁先生诞辰100周年,在这样的契机下,同学们通过参观杨振宁故居更深地感悟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随后,大家参观了著名爱国侨领董寅初先生的纪念馆。纪念馆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集中展示了董寅初先生抗日救国、实业救国的生平故事,在参观中,同学们感悟了先生满腔热血、一心报国,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而上下求索的精神品格,也对抗战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次活动的开展,深化了班级内成员对于科学家精神、抗日精神的认识。活动后,同学们都表示要从老一辈科学家和革命家身上体悟伟大精神品质,为未来的奋斗指明方向。

感悟敢为人先 争做创新先锋

10月10日,中科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教工党支部赴“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感悟“敢为人先”的包产到户精神。此次活动得到了肥西县人大和山南镇的大力支持,肥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定和山南镇人大主席卫平军协助安排了此次活动,并全程陪同。

大家详细聆听了肥西县山南小井庄“包产到户”和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的区别、历史背景以及对中国农村改革历史意义的介绍,参观了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和宽敞整洁的小井庄社区为民服务大厅,并赴安徽省明星企业合肥市天源精铸有限公司,实地参观了现代化的企业生产流水线,了解了肥西山南产业发展,为进一步校企产学研合作搭建桥梁。

通过活动,大家进一步认识到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包产到户”这一历史壮举的意义,一致表示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扬“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在科研工作中不怕困难、勇于创新,争取将科研成果尽早转化为生产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观看红色电影 汲取奋进力量

为继承和弘扬抗日英雄们信仰坚定、宁折不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品质,9月28日下午,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2019级硕士生党支部组织开展了“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主题党日观影活动。本次活动由周程、戴浪两位同志共同主持,支部全体党员参与。

本次观影活动播放的影片是《步入辉煌》,影片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杨靖宇将军带领抗日联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故事。在漫长的岁月里,抗日联军身处粮弹两无、通讯中断,且没有后续支援的情况下,以草根树皮为食,以林海雪原为家,以日寇之衣为衣,以日寇之枪为枪,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展现了抗日联军不怕牺牲、大义凛然,甘愿以热血染我河山,也不与日寇并立于世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

观影结束后,大家纷纷被抗日联军的大无畏精神所折服。与会党员在交流中一致认同:正是无数先辈们,为了民族大义,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搏,才有了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党支部书记周翔同志表示:“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应当时刻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党史,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交流会后,更多的同志在线上分享了自己感悟,纷纷表示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持续砥砺初心、践行使命,把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敢于拼搏的精神永远传承和发扬光大。


(工程科学学院)